Home
About Us

  Culture Journals - Travel Blog
  Footprints in Beijing ( 11 ): 後圓恩寺胡同-茅盾故居
 

寧靜的後圓恩寺胡同,與熱鬧的南鑼鼓巷只有一箭之遙,卻好像是兩個世界。後圓恩寺胡同在1960至70年代叫交道口南三條,八十年代初改回舊名「後圓恩寺胡同」。此處曾有一座圓恩寺,元代至元年間興建,可是今天圓恩寺已不復存在,留下一個由元代流傳至今的名字,流露一點歷史滄桑味。與這胡同並行的,則是前圓恩寺胡同。

這裏有兩個特別的景點,其一就是位於後圓恩寺胡同13號的中國現代作家茅盾故居。這是一座二進四合院,看來規模不大,含蓄低調,隱於民居之中。這是一座百年老院,從院中老房子上的兩層簷椽來看,清朝時,住在這裏的至少是四品以上的官員。門內影壁上鑲有鄧穎超題的「茅盾故居」金字黑大理石橫匾。從前院到後院並沒有二進門,而是通過前院東北角一小截青磚砌的小過道進入。院子種了花木,中間有一座白色的茅盾半身雕像,凝視着前方。
 
前院有北房三間,東西廂房各三間,倒座房六間。西廂房原是茅盾的會客室藏書室。東廂房為飯廳,其餘為家屬和服務人員住房。後院有北房六間和西廂房兩間,北房原是茅盾的工作室兼臥室。
 
茅盾是中國現代作家,1896年生於浙江省桐鄉縣烏鎮,原名沈德鴻,字雁冰,茅盾是他廣為人知的筆名,代表作有《子夜》、《農村三部曲》(《春蠶》、《秋收》、《殘冬》)、《林家鋪子》。茅盾長時間在北京居住寫作,二十世紀初,他在北京接受教育,二十世紀中開始,在這裏住了三十多年。他先是文學創作者,後來成為中國文化領域的組織者和領導者。
 
建國後,茅盾出任首任文化部長,住在文化部宿舍大院的一棟三層小樓。後來因為年紀大,茅盾與家人找到了後圓恩寺的這一處房子。他在1974年12月搬入這座四合院,到1981年辭世。1984年起,故居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。
 
茅盾逝世後,前院開設兩個陳列室,陳列茅盾生前的實物和圖片,包括手稿、作品初版本、信件、手跡和茅盾主編過的文學刊物等。後院正房室內保持茅盾生前原貌:進門一間為起居室,北牆為一排書櫃,書籍按其生前原樣排放。書櫥前為單人沙發一對。室內東側臨窗放寫字枱一張。起居室東有門通往臥室,臥室內正中橫放一張小床,牀左側案幾上堆放著當手他寫回憶錄備查的舊期刊,以及他平時收集的剪報資料和晚年閱讀的書籍。臥室的衣櫥、七鬥櫃均為當年舊物。左側靠牆的一個小衣櫃上,安放夫人孔德讓的黑漆鏤花骨灰盒。西首北房專作為「茅盾文庫」,收藏茅盾的著作及和他的藏書。
 
故居還有中國茅盾研究會辦公室。中國茅盾研究會1983年成立。一眾文學界名人都在南房濟濟一堂,一起追憶茅盾的一生。現在,中國茅盾研究會仍有活動。不過這裏早已不再用作研究會的辦公及會議室,但仍保留會議室的擺設,也可視作展館的一部分。
 
茅盾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重要位置,不過在這寧靜的胡同之中,這個北京故居遊人不多,仿如被遺忘了,這實在令人感到可惜。好些遊客拿着旅遊書籍,邊逛邊翻翻書,但都只在門外經過。

若有機會一遊茅盾出生地的浙江烏鎮故居,可以跟北京故居作比較。















 

 
 
<< Back To List

Copryright © 2023 Culture Resources Development Co Ltd. All Rights Reserved. Site Map | Disclaimer
  Weib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