踏足南鑼鼓巷,沒有看到有人鑼打鼓,也沒看到有鑼鼓放在路上。究竟這個有趣的地名有何來源?南鑼鼓巷在明代稱為羅鍋巷,在清乾隆十五年(1750年)繪制的《乾隆京城全圖》,改稱為南鑼鼓巷。南鑼鼓巷名稱由來,有一說指因其地勢中間高,四周地勢則較低,形狀好像一個駝背老人或倒扣龜背,因而稱為羅鍋巷,後來轉稱為鑼鼓巷。又有說法指當年此地多鑼鼓商,又地處北鑼鼓巷之南而得名;另一說是胡同名稱漸漸變得文雅,因此將諧音「羅鍋兒」改為「鑼鼓」。
不過,地勢說近年已得到印證,2006年8月,南鑼鼓巷進行道路改造工程時,在75及77號院牆外側出土一塊「水準點」石碑,碑上刻有「(實)測北京水平」,及「(京)都市政府所」字樣。「水準點」是指一地區海拔高度的基準點,用以作為所有地形圖、建築物等的控制點。這塊石碑的作用是標誌北京東城的水平面高度,說明這裏的地勢。
北京的水準點建於1914至1916年間,是北京地區近代首次進行的水平測量,南鑼鼓巷的水準高度為50.071米,在這裏埋設水準點,表明這裏是北京城地勢高點之一;而75及77號院位於南鑼鼓巷中段西側,正好說明巷中間就是這區最高點。2008年,這石碑立在原來位置,今天遊客經過南鑼鼓巷75及77號,都可以看到這塊碑石,它已成為南鑼鼓巷的重要文物,一處獨特的景觀。當我在南鑼鼓巷漫步時,於在路旁商店及人叢中,發現這石碑,它立在一家商店旁,有不少遊人圍觀。這塊石碑已經以一個大型的透明罩蓋着以作保護,有趣的是,石碑旁堆滿五元、一元、五毛等的人民幣鈔票,莫非很多遊客將這個水準點當作神明,和廟宇,就投進鈔票許願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