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完牌坊群後,我的目光轉往本村的宗祠 - 敦本堂。敦本堂位於牌坊群北側,建得宏偉,四角攢尖式的檐頂,高高的牆身,令人印象深刻。這座鮑氏宗祠始建於明嘉靖四十年(1561年),三進五開間,佔地七百五十萬餘平方米。二進為享堂,大廳寛敞雄偉,明間後檐柱間立有清嘉慶皇帝敕諭三道碑一座,褒揚棠樾徽商鮑氏家族。後進為寢堂,前檐兩側壁上嵌有體源、敦本兩戶的《義田禁》碑各一方,循廊石階兩壁嵌有梁同書、劉墉、黃鋮等所書《鮑氏義田記》刻石八方。
中國傳統祠堂以祭祀男性祖先為主,但棠樾村卻有一座女性祠堂,就是清懿堂。此堂位於牌坊群西頭,名字取「品行清白、懿德美好」之意。清代嘉慶年間,鮑氏二十四世祖鮑啟運遺命兒子有萊興建女祠。「清懿堂」匾額高懸,另一方有「貞烈兩全」匾額,為清代名臣曾國藩所書。寢堂上供奉鮑氏女主牌位,將棠樾鮑氏貞節烈女按世系順序排列,讓後人四時祭祀。昔日徽州男子出外經商,一去經年,妻子要肩負照顧家庭的勞累,忍受盼望丈夫早日歸來的寂寞。徽州婦女節儉、吃苦、敬老、忠貞的品德,令在外經商的丈夫免除後顧之憂;徽商得以在明清時期興盛數百年,非並僥倖;棠樾村興建女祠,是絕對有原因的。
到村裏遊覽,街巷與房屋都值得一看,參觀了一些民居,雖然室內光線不足,但可看到樑柱的木結構,以及牆身的歲月痕迹。無意中,我發現棠樾村一處獨特的景點,就是村中的鮑氏始祖墓。在一處竪立「棠樾古民居」的角落,是一個庭院的入口,旁邊牆上有一個較小的「鮑氏始祖墓」牌子。踏進庭院,是一個古樸的庭院,種了花草樹木和盆景,左邊有一個以書法寫成的簡介,介紹墓的來歷,中央有一個由土丘和石階築成的墓。此墓建於元代初年,紀念南宋建炎年間首先到棠樾建別墅的先祖鮑榮,他的曾孫鮑居美覺得這一帶山川是風水寶地,有利於族人,於是將全家從徽州府西門河西遷來棠樾定居,這條鮑氏之村才漸見規模。後來鮑居美將先祖鮑榮父母卜葬於此,成為鮑氏始祖墓。又有一名為「尋根園」的小院,置身其中,可以享受一份靜謐。在此行到訪過的徽州古村中,還未見過在村裏修築始祖墓園,所以說這是棠樾村另一個特色。
由此看來,這墓可說是村中較古老的建築。來遊棠樾村的遊客,多只看牌坊群和祠堂,「鮑氏始祖墓」隱藏在民居一處庭院之中,看來不太受遊人注意,但這裏環境優美,而且可讓人以了解棠樾村的起源,因此值得一遊。
在村不遠之處,就是鮑家花園,花園以徽商私家園林為背景,以徽派盆景為主題,滙集徽派盆景藝術的精華,同時薈萃國內主要流派盆景的代作品,是一水平較高的盆景欣賞地,也是棠樾村的另一個代表性景點,與牌坊群、鮑氏宗祠融為一體,構成一幅完整的徽商故里圖。
徽派盆景屬樹樁盆景,起源於唐代,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,至南宋時出現有規則的游龍形態,明清時達至鼎盛。徽派盆景用於樹樁造型的主要樹種有梅、松、榔榆、天竹、南天竺、紫薇、山茶等,以梅花、茶花為主;盆景陪育以枝干虬曲木本植物為主,經移栽、修鑿、剪扎、摘心、去芽手法,達到源於自然又更高層次的藝術境界。盆景的主要形式有遊龍式、三台式、迎客式、圓台式、扭旋式、疙瘩式、劈乾式、枯乾式、懸崖式、提根式和自然式等,其中以游龍式梅樁最代表性。徽派盆景因造型藝術上受新安畫派影響,又稱新安派,與徽墨、歙硯齊名。
|